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

學習攝影白皮書(新手限定)

分享一篇文章, 我覺得寫得很棒
引用自Annie's 攝影筆記本

學習攝影雖才進入第十個月,但卻有滿腹的想法與疑問。
書本,不見得有講,而網路,雖找到一堆教學,但卻不見得講的一樣的(那該信誰說的?)。
對於一個攝影新手來說,有時實在很無力,
曾經怨嘆苦尋不到一本『攝影祕笈』,可以完整的告訴我,
第一章要練什麼,第二章又要練什麼,
所有的一切都隨自己高興,想怎麼學就怎麼學,沒人管得著。
難道,只有我一個人有這些疑問嗎?資深的老手們,又是如何走過來的呢?

先不論,攝影才百年的歷史而己,它到底是不是藝術,還有的爭論,而國內,對於攝影相關的資料真是缺乏,或許這跟攝影不受到重視是有相當大的關係,到目前為止,國內尚無一所院校成立獨立的攝影科系,就可以看得出來。

這一路,新手的學習,走來跌跌撞撞的,瞎摸一通。不過,凡走過必留痕跡,感想總是有的,我想把自己的學習心得,做個記錄與整理,也跟即將要這個領域的朋友們分享,希望能對新手們有所幫助。

1. 用什麼相機才最好?
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迷思,就是用好相機好鏡頭才能拍出好照片。我把D80換成D300四個月了,換機的原因並不是D80不好用,而是它最長快門只能維持30 分鐘,無法滿足我想去拍星軌的想法。用什麼相機,要看自己的需求,你想拍什麼。現在滿街都是拿單眼的人,可是又多少人只是把單眼當傻瓜相機使用?當然,自己想怎麼用別人沒有資格做評論,我的重點是在於,買個貴的功能多的,不如買適用的,比如愛旅行又怕重,或許小小的隨身機還比較適合。至於功能較少的相機,拍出來的照片就一定不如人嗎?這裡我要推薦一位網友的BLOG(葛瑞斯),她的照片不是用單眼拍的,但卻拍的棒極了。
另外還有一個「傳統機」及「數位機」的爭辯,每每我在網路上或是外拍時聽到有人又在為這二者作爭辯時,都會覺得好浪費時間,為何不把精力花在精進技巧上,而要做這種無謂的爭論呢?一定要用什麼相機才能拍出好照片嗎?各有各的優缺點,如何硬做出評分呢?如同蔡英文說的香蕉跟柳丁是無法比較好壞的。
選擇適合自己的。


2. 熟悉自己的相機
還用說嗎?當然是看說明書。一句話就可以講完了。但事實並不是如此,說明書是本工具書,要從頭唸到尾,除了很無聊之外,最重要的是,誰能一下子全部記住?就算全記得什麼功能在哪裡好了,又知道何時使用嗎?這點至今也還困擾著我,因為相機功能實在太多,並不是每一項功能我都很清楚如何使用或何時該使用。但我很清楚該如何漸漸的來熟悉其他功能,因為我就是慢慢這樣學習的。首先,先找個主題來拍,一開始我是先拍我家裡的擺設,所以第一步,你起碼需知道,快門在哪,光圈在哪,如何調對焦,這三樣知道就可以了,再來去說明書裡找到這三個功能鍵,然後試拍。實際操作再加看說明書,才會加深印象,進而更加了解這些功能的奧妙。循序漸進,把主題愈訂愈難,就可以知道並熟悉相機更多的功能了。


3. 專家都只用手動(M)模式,要拍出好照片當然也一定要用手動(M)模式?
其實不然,照片的好壞跟是用什麼模式拍沒有關係,跟你拍得到才是絕對的關係。一開始拍時,我上網找別人拍的照片來看,若對方有留下快門及光圈等拍攝數值,我會很高興,把它記下來,想說自己也這麼來拍。問題是,儘管是同一個場所,但數值絕對都一樣嗎?調好別人拍的數值,自己就一定也能拍出這樣好的照片嗎?當時的天氣、光線、站的位置、距離..一定都不同,如何能「套用」別人的數值呢?所有的拍攝都要「視情況」,同樣的,用什麼模式,也必須視情況來調整。
大部份較機動性的照片,我不確定會遇到拍攝主題是什麼時(如旅遊),我用A光圈先決模式,並取自動對焦,除非迷焦,才會調成手動對焦。而在拍些怕會糊掉的主題時(如我在車上對著窗外拍),就採S快門先決模式。有些人會強調什麼情況光圈要用多少快門用多少?我認為是不準的,也更不可能背下那套光圈配快門的公式,相信你相機裡的測光,普通情況是不會差太多的,若曝光差很多,那就善用相機裡另一個功能「加/減 光」。
很多畫面,用手動模式來拍,肯定是會來不及的。


4. 構圖人人會說,但好照片一定是依循構圖原則嗎?
前幾週班上有位同學特別問我是如何學構圖的,我大可搬出些什麼三分之一,對角線之類的話來回她。但坦白講,我真的沒有想那麼多,因為..「來不及」。除非拍的是建築或風景之類的,你可以慢慢構想,因為房子跟山,都會等你的。可是若是街拍、小孩貓狗、移動性物體...等你想好構圖有沒有合原則時,抱歉,畫面己經錯過了。而事實上,我看過拍得很好很特別又棒的照片,並不符合構圖原則。
那該怎麼辦?
請相信自己的直覺。
我的做法是大量的看別人拍的照片,我花很多時間在看照片,國內國外都有,當你找到一個網站裡的照片,你都很喜歡的話,那麼,常常去看它。印象是很奇妙的,你在腦海裡留了一個畫面的印象,當有一天,類似畫面出現在眼前時,你會不自覺得去捕捉它。「那這樣不就是抄襲別人了嗎」?不用擔心,因為沒有二個人拍出來的照片會完全一模一樣,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,然後,漸漸的,自己會走出自己的路,看到別人看不到的,成為自己的特色,或許到那時,也有人會來模仿你也說不定。


5. 分享與學習
有些人,不願意分享,或者是擔心別人拍的會比自己還好吧!我遇過一個人,甚至連他到底在哪裡拍的都不願意說。當然,這是個人的選擇,沒有人「應該」告訴你要怎麼拍要去哪裡拍,可是其實「分享」也是很重要「學習」的一環,因為知識,是靠交流才能茁壯的,一個不願意分享的人,勢必別人也不想跟他說自己所知,到最後就只能守住自己的小城堡。儘管是攝影大師,他也不能保證他一定什麼都知道,而且,愈是大師級的人物,心胸愈開闊,更願意提攜後進。
學習,我認為多看書很重要,可惜目前坊間賣的攝影書,大多以「技術」為主,比如夜景怎麼拍、人像怎麼拍、車軌怎麼拍..等等。我不是說這類的書不好,在熟悉技巧部份,它是很重要的沒錯,可是會控制正確的曝光度、良好的構圖之後,要再做什麼呢?拍了十張曝光度都很棒的美食照之後,每張都很漂亮,又如何了呢?如何拍出有意義有深度的照片,儘管曝光不對,卻可以讓人印象深刻,才是比較重要的,除非,那些美食照是要拿來賣的。
書籍的範圍很廣,我除了看攝影集之外,也會看些引發自己一些想法或感觸的書,目前看過一本哲學的書,『蘇菲的世界』(真不敢相信我會去看哲學書,一定是瘋了,更可怕的是我看完後還覺得不錯看,那才是肯定是瘋了,加上很多人都說,看那本書看了一年都還看不完,我想,我腦子一定不太正常),其他的攝影書像『The other way of telling』『The photographer’s eye』甚至是小說,『鏡頭下的情人』,也看。若可以的話,心理類的、色彩類的,我也都想看。多方閱讀,會讓自己有更多想法。
網路上找教學,也是我的方法之一,只是有時大家說法不一,會無所適從,但還是可以參考。


6. 主題的尋找
每個人都有合適自己拍的題材,找到自己合拍的,將會如魚得水,有亮眼的表現。
舉例幾位網友,花無缺-花草拍的好極;用Nikon看世界-廟宇記錄強項;張姿作樣-街拍佼佼者;焦糖-影像創作的天才;自由自在-人像攝影超棒;蘭陽野鳥-飛禽生態記錄高手。(其他還太多太多了...容我省略)
但就新手來說,一開始還是多方嘗試,別把自己局限住,什麼題材都去拍,才能發現自己的喜好,雖然都是攝影,但還是會有拍的好與拍的不好的區別,像會拍婚禮的人,不見得會拍鳥呀!
我幫自己訂了很多的主題,有時是晨昏、有時是人像、有時是一個形容詞,如荒蕪(即聽海那篇照片),然後慢慢的練習,沒有人帶引你時,自己要當自己最好的老師。


7. 拜師學藝
到底要不要去上課呢?
一開始摸相機時,我就想去上課了,但是怕完全聽不懂,所以決定先拍個半年,再來上課,果然,現在老師講些基礎的東西,我很容易能了解狀況,就是因為有操作經驗的關係,我相信班上很多同學,不真的懂老師在說什麼。其實有上課還是有收獲的,不只是從老師身上學到東西,我認為同學也是很重要學習的對像。
教攝影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,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比較重要。
在去上課前,若能先了解這位老師的專長項目及教學內容會比較好,另外老師或其學生的作品,有的話就先看看,是不是自己想學的那部份。最後,既然都去上了,就要認真,每位老師都有優缺點,學習優點忘掉缺點就可以了,讓自己花的時間及金錢都能回收。
有同學跟我聊到,之前去別的地方上的課,外拍時老師都會跟同學講要拍哪裡拍什麼怎麼拍,或許對完全不知怎麼辦的新手來說,是個好的教學方式,但是,相對的,就失去自己找景點的想像空間了,所以一個教學,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,最好能多了解再去上課。


8. 軟體
軟體真的很重要。畢竟己是數位的時代,不該再以以前的觀念來局限住自己。沒有什麼好與不好或是應該與不應該。軟體對於數位相機非常重要,而且現在軟體超多,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用的,讓自己的照片更棒更出色,是很值得的。

這幾點,是我十個月來的學習心得。或許再過個十個月,想法又不同了也說不定,(善變的女人),因為我的喜好一直在變。

另外,我對於攝影人,有些不同的認識與想法。
在一些論壇上,常見到有些惡意批評別人說的滿口好照片的人;在外拍時,也遇過對我態度很不好的,或看我就是很不屑的眼神的;沒公德心只為自己想的;還有器材派不斷要跟我聊鏡頭的;及自以為是大放厥詞的人,真的好多好多,一開始真的有被嚇到。

想想,有些可憐,為何我們的攝影環境是這樣的呢??!!

我吃過一些白眼(到底做了什麼?也不過就是從旁邊走過去而己),而這些人,「看起來」都很資深,很會拍照的「樣子」。新人,就該接受這些「磨練」?該辛苦的摸索嗎?然後十年之後,自己也可以這樣對待別的新人?

這是不好的情況,我不會也不願這樣去對待別人。

分享,使生活更美好~以此文與有興趣拍照的新手們分享~

0 意見: